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 为证明 我很安全 ,时下,不少食品包装上纷纷打出 零添加 的醒目标识。孰料,这一令消费者颇感安慰的 友情提示 ,却让食品安全专家们有些哭笑不得。
在日前举行的第133期东方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例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三聚氰胺、苏丹红都属于掺假或非法使用,与食品添加剂不搭界,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消费者:夸大化学污染,轻视 吃坏肚子
不含添加剂就敢放心吃,这样的心理不仅在中国较为普遍,东南亚等国家也有类似的调查结果。陈君石说,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心中,食品添加剂好似 洪水猛兽 ,惟恐避之不及。实际上,这只是认识误区。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甜味剂、蓬松剂、防腐剂,我们在市场上还能买到这么多丰富多彩、好吃便宜的食品吗?
不可否认,消费者对于添加剂的恐慌,主要来自于苏丹红、孔雀石绿等事件的影响。陈君石指出,作为工业原料,这些化学品本身就不允许在食品中应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可惜的是,在一次次风波中,添加剂成了不法分子违法滥用的替罪羊。他表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遵循严格管理,执行的标准与国际接轨。
与令人 谈食色变 的化学污染相比,类似 吃坏肚子 的 小事 常常被大家 小事化了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周乃元指出,目前,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面对的首要问题,可消费者反倒不重视。 多数人吃坏了肚子呕吐、输液,只是自认倒霉,没人会觉得这是食品安全的大事。 周乃元说,过分夸大化学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反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防御的新盲点。对此,陈君石特别提醒,冰箱不是保险箱,有些细菌在冷藏温度下仍可生长、繁殖。
监管者:接轨国际标准慎行 拿来主义
中国的食品安全科技起步较晚,对于食品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剂量一时间还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于是,参照国际标准变得越来越流行。虽说这有利于更严格的监管,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宁却不赞成 一抄了之 。他以刚刚过去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强调本土风险评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