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喝咖啡谈谈哲学早知道法国是一个爱读书的国度,来了之后还是被这种气氛所感动了。巴黎的书店很多,基本走一阵子就能看见一个,综合书店,专业书店,各式各样,遍布大街小巷。书店前还会有一些旧书摊,低价卖一些旧书或者销量不怎么好的书。而沿塞纳河畔专门有一条旧书长廊,也成了巴黎特有的风景。 法国的书店总是不缺顾客,每每走进,都或多或少有人在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书籍,一些大的书店是有自助付款机的,挑完书自行扫码付款后,它们就属于你了。 踏上公交、走进地铁、路过公园……总能看到捧着书或报纸的人,哪怕只是不长的路程,他们也愿意翻开书来看一小会儿。地铁站里、公交站旁都有当日免费报纸,行人可以随手拿一份带到车上看,有时还会有人在地铁口发放报纸。当一些知名作家出了新书,街上也会摆出书刊封面样式的大海报。 可以说,在法国,做学问是不分年龄的。经常在上课的教室里看到有头发花白的老者带着笔记本来听课,一边听一边记录,时不时点头,时不时皱眉,偶尔还问上一两个问题。而这样的场景在法国人眼中是司空见惯的,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一个口号。 而法国人也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表达。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或是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一个问题就能讨论半节课。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做小组展示作业,说可以一个人代表全组,可以选几个代表也可以每个人都上来说说,结果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表示自己要发言。 于是迄今为止,法国成为了世界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国家,而相隔不到六年,诺贝尔文学奖便再度花落法国。 法国人不仅喜欢读书,还热爱探讨,喜欢聊天。从17世纪出现的沙龙文学,到20世纪咖啡馆的思辨哲学,足以见得智慧产生于异质思维的碰撞。而如今,似乎仍能在“花神”咖啡馆看到布勒东和阿拉贡东的争辩,而“超现实主义”一词就在那里第一次出现;似乎仍能感受到萨特和波伏娃在咖啡馆工作会友,借萨特之言“通往花神咖啡馆的路就是自由之路”;似乎波德莱尔、海明威依旧在“丁香园”咖啡馆充满书香诗韵的环境里写作,在这里,深刻的感受着海明威说的:“假如年轻时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而如今,咖啡馆依旧是会友聊天的绝佳场所,点一杯咖啡,聊一聊人生,睿智而悠然。记得有一天,我在街上迷了方向,正拿出手机要开导航,一位老者走来,热心地问我需不需要帮忙。给我指过路之后,他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在哪所学校读什么专业?我回答在索邦大学读哲学,他顿时来了兴趣。老者告诉我,自己当年也读的哲学,还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中国女生来读哲学。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讲着自己当年研究生论文的题目,并且问我的研究方向。聊着聊着,他提出如果我不着急,他想请我喝一杯咖啡,去咖啡馆聊上一会儿。于是我们在咖啡馆里从喜欢的作家聊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人类与自然的发展……我仍记得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才是哲学真正诞生的地方。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