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合伙人” 校门外开咖啡店还记得去年大热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吗?影片中三位个性迥异的合伙人,从并肩作战共同创业,到历尽沧桑沉浮,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个正能量的创业故事感染了很多人。 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的校门外,近年来陆续开设了近20家咖啡馆,而小店老板大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出出现实版的“中国合伙人”。3月16日,网友“BellyWang博雅”就将这些小清新风格的咖啡店晒到了微博上。 昨日,记者来到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外的学林街,与这些“学生老板”分享了他们的“生意经”。 “届届相传”的咖啡店 原木的高脚凳、绿色的小盆栽、一字摆开的啤酒瓶,陈列着各色装饰物的玻璃橱窗……这家名为“苜蓿”的咖啡小店,主人是4名在校大学生。 店主之一张伟,是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大四学生,今年是他经营咖啡馆的第四年。 2011年8月,刚满19岁的新生张伟,和三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合资8万元,开办了这家咖啡馆,“都是自己打工挣的,没向家里要一分钱”。 张伟至今忘不了,装修店铺时,他和同伴杨世海顶着40℃的高温买瓷砖,最后却被老板宰了,“原本只要3000元就能搞定,我们花了5500元”。 高远是西南政法大学职务犯罪侦查专业的大一学生,他即将作为咖啡馆的新合伙人,全盘接收即将离校的张伟的“股份”,这种新人入股的模式,就是目前咖啡店主要的传承经营模式。 张伟解释,选择用这种“届届相传”的模式,是希望能通过学弟学妹的共同努力,将咖啡店一直经营下去,10年、20年、30年…… 经营要点: 1.寻找校园“接班人”,将咖啡店届届相传。 2.积极与学校方面合作,以咖啡店为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业的机会。 3.注重细节,培养和客人的感情,以交朋友的方式做生意。 不要店员,只要“义工” 利落的短发、黑色镜框的眼镜、黑色的夹克,从头到尾都给人干净利落的印象,24岁的孙晨晨是这家“懒猴”咖啡店的年轻女主人。 2010年底,在南方翻译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读大三时,孙晨晨就从别人手里接下了这家咖啡店,到现在一直经营着。 孙晨晨对咖啡原材料十分“挑剔”, 2011年,她曾亲自去云南的大山深处,挨个品尝各庄园的咖啡豆,然后直接买回重庆。 “我的店里没有员工,只有义工。”孙晨晨坦言,她从来不招聘“打工者”,“那些为了赚钱而来的人,缺乏热情和兴趣,怎么可能愿意下苦功夫好好做呢?” 经营要点: 1.“打工者”免进,能进店服务的,必须是咖啡爱好者。 2.以“新鲜烘培咖啡”为特色,自采原材料,保证质量和口感,注重培养口碑。 3.与圈内爱好者频繁交流互动,不断提升制作技艺。 “校园咖啡”开出6家连锁 徐涛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一名研二学生,也是西政校园外“豆芽”咖啡店的四名合伙人之一。 “豆芽”咖啡定位是“校园咖啡馆”。徐涛解释,他们团队将咖啡馆定位为“重庆第一校园品牌咖啡”,从2010年12月开办至今,三年时间,他们已经开办了6家连锁,分布在西政、重邮等高校周边。 除了定位精确,这个团队分工也非常明确。“豆芽”咖啡馆的另一名合伙人胡宇告诉记者,四位合伙人各司其职,分工运作,“是不是有点中国合伙人的味道?” 经营要点: 1.精确定位,力争做“校园咖啡馆”,目标客户主要是高校学生。 2.一个领导者+3位合伙人,团队分工明确,管理有序。 3.定期举办电影沙龙等校园活动,推广咖啡文化,吸引更多关注。 声音 在校生创业 三点建议 昨日,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曾国平教授表示,这种新颖的创业模式,不仅体现了大学生思维的多样化,而且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利于大学生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曾国平教授也提出了建议:首先,创业不影响学业。其次,经营管理要在法律框架内完成,注重食品安全,各种手续考虑周全。最后,创业还要注重积累经验,以利于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