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咖啡专栏 >>咖啡资迅 >> “微公益”开启全民公益 “待用咖啡”两岸热传
详细内容

“微公益”开启全民公益 “待用咖啡”两岸热传


“微公益”开启全民公益 “待用咖啡”两岸热传

“微公益”开启全民公益 “待用咖啡”两岸热传

      四川芦山发生7级大地震灾情传出后,港澳台各界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港澳台各界名人慷慨捐助、民间慈善机构也深入灾区。对同胞苦难的感同身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凝聚的爱心,成为大灾之后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救援伊始,两岸的普通人加入进来,捐款、捐物,守望灾区。地震后的灾区重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一房一屋的重建还是走出痛失亲人阴影的心理重建,都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加入。两岸间爱心传递和接力,使得“微公益”再度成为热点语汇。
     “微公益”开启全民公益
     “微公益”强调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 积少成多。不同于名人做公益、富人做公益,“微公益”被视为平民公益和草根公益。
      近日,有网友在灾区记录下了感人的一幕:婴儿的母亲在地震中丧生,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两天没喝到奶。从成都赶来的志愿者听说后,立刻把婴儿抱来喂奶。志愿者哺乳的照片被网友偶遇抓拍,这位志愿者因此被称作“最美妈妈”。
      试想,如果没有网友的偶遇,我们大概都不会知道还有这样一位“最美妈妈”。于是,想起了黄福荣——香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货车司机,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他本来已经脱险,又返回孤儿院救出3名孤儿和1名教师,在余震中不幸牺牲。去世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黄福荣从2002年起已经开始在内地做慈善。还有汶川地震一年后,一群仍驻守在那儿的台湾人。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我们大概也不会知道,正是这些志愿者一直在提供医疗服务和心理疏导。
      不同于名人做公益、富人做公益,“微公益”被视为平民公益和草根公益。无论是“最美妈妈”、黄福荣或是坚守在汶川的台湾志愿者,他们显然都是一群普通人;而他们理解的公益,就是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积少成多。
     “微公益”或许“微小”,却点燃了每个人心中对善和温暖的向往,也把爱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因此,有学者表示,   
     “微公益”开启了全民公益的时代。而当“微公益”跨越两岸、跨越海峡,同胞骨肉的守望相助更在瞬间闪耀光芒。
     “待用咖啡”的两岸版本
     “待用咖啡”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在那里,人们可以提前多买咖啡存在咖啡馆,让囊中羞涩的贫困者能够享受一杯温暖的咖啡。
     “微公益”再度成为话题,有关“待用咖啡”的故事也在两岸热传。
      近日,有媒体报道,台湾老板响应“微公益”,打造西安“待用快餐”爱心餐厅。
      高先生今年50岁,台北人,在西安经营一家餐厅,特色是“卤肉饭”。高先生说,“待用快餐”就像“待用咖啡”,有来就餐的客人提前多买一两份饭,留给流浪汉、低保户等困难人群。“店里一份卤肉饭16元,顾客要买成待用餐的话,只需10元。”高先生每天拿出5份饭,4月13日推出“待用快餐”当天,就有客人加入预存。
      也有台版“待用咖啡”。台湾新北市一间面摊的老板娘看到“待用咖啡”的故事,便仿效着提供“待用面”,让单亲儿童、拾荒者和独居老人食用。老板娘颜林荫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名拾荒的阿婆经过面摊,被她请进店吃面,她告诉阿婆:“好心人已经付钱了,你放心吃吧!”“一碗面,却被视为珍宝,我自己都很感动!”如今,单是面摊附近就有5间店铺跟进,提供“待用蔬菜”和“待用晚餐”。
      在香港,低收入、失业人士或是贫困人士,可以通过“食物银行”领取食物。“食物银行”有不少是慈善机构或是民间团体开办的。“食物银行”的食物接受商家捐赠,市民也可以直接捐赠。一块面包、一盒罐头、一片火腿,都可能成为贫困人家的一餐饭。
      早在2011年的时候,在“海峡两岸年度汉字”的评选中,“微”字高票当选。主办方表示,“微”字受青睐,在于人们对“见微知著”的深切体会——一些微小的人、事、物,正改变着时代的进程,推进着社会的进步。“微公益”被视为是这样的力量。
     “微公益”也须公开透明
      微博的出现,极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成本。微博引发“微公益”的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
      西安高先生的“待用快餐”是响应了一则微博的呼吁。
      在此次芦山赈灾中,微博“微公益”平台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微博成为民众参与捐助的高效、便捷通道。据统计,单是新浪微博搭建的“微公益”捐款平台,截止4月22日,震后57个小时,接收到的捐款额已超过1亿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微博用户的快速增长,“微公益”正以充满创意的方式凝聚来自普通个体的公益力量,捐款救灾、微博寻人、保护动物等等,微博引发“微公益”的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王少磊认为,利用网络发起公益项目能减少很多组织行动的成本,广泛影响他人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并增加参与感。
      怎么做公益、做什么样的公益,也成为新兴命题。两岸连续3年举办了以“小公益、大行动”为主题的挑战赛,面向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18至30周岁的年轻人征集公益创意和想法。如何为面临生活压力的乡村青年艺术家搭建大众展示平台?如何解决两岸普遍面临的海滩污染问题?两岸青年人一齐把目光投向文化“微公益”和环保“微公益”。
     “当然,微公益如果涉及到款项,也必须公开透明。除了通过微博晒收据外,目前,两岸都在开发和完善善款查询系统,捐款人可以通过输入手机号、姓名邮箱等查询捐款去向,做到最大限度的公正与透明。”王少磊进一步表示。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 电话直呼

    • 13484040243
    • 13588702584
    • 0571-86923891
    • 客服 :
    • 客服 :
  •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