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咖啡专栏 >>咖啡资迅 >> 尼路咖啡超越星巴克
详细内容

尼路咖啡超越星巴克


尼路咖啡超越星巴克

      虽然星巴克席卷全球,但是一家小公司,在英国与它竞争,不但没有落败,反而脱颖而出,资产回报率连续四年超越星巴克,店铺扩张速度高达年均38%,股价三年上升15倍。原因就在于它贯彻了星巴克挖掘出的行业本质:“体验消费”。
      原来小公司,如果透彻的掌握行业本质,一样可以和巨头展开竞争。这家公司叫尼路咖啡(CaffeNero),和星巴克一样,它了解到,在富裕的时代,消费者不再倾向于“理性消费”,传统的对于咖啡品质和性价比的追求,已转化为对咖啡馆所提供的“体验”以及“第三空间”的需求。星巴克( Starbucks)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拥有10241家店铺,连续十几年销售额增长20%,利润增长30%,总市值高达264亿美元。1998年,收购西雅图咖啡,拓展英国市场。传统的英国人有着悠久的下午茶传统,但星巴克改变了一切!
      1997年至2000年,英国咖啡店市场增长率为,55%,2000年超过茶,占热饮市场价值的51%。英国本土原有三家实力比较强的连锁咖啡店,它们是1971年开业的咖世家(Costa Coffee),1995年开业的联合咖啡(CoffeeRepublic),以及1997年创办的尼路咖啡。
      在这三家本土咖啡店中,尼路咖啡表现突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被《商业周刊》选为欧洲成长最快的20家企业。2001年至2006年,尼路咖啡店铺的数量,由61家增至285家,扩张速度高达年均38%。
      比较英国连锁咖啡市场占有率,星巴克占27%,咖世家18%,尼路咖啡13%,剩下的42%是其它咖啡店。虽然尼路目有咖啡店。虽然尼路目前的占有率尚未超越行业巨头和老牌竞争对手,但它只用不到10年时间,就几乎达到了咖世家30余年的成效。
      而尼路咖啡的股价,2003到2005年的三年间,竟从17英镑每股上升至260英镑,升幅达15倍。
      星巴克和尼路咖啡都在英国市场取得成功,是否有什么秘诀?他们都掌握了品牌连锁咖啡业的“行业本质”,那就是“体验”(Experience)。
      什么叫做体验?体验有那么神奇么?
      英国是世界上知名的发达国家,据数据显示,国民生活中“非必需开支”大大增加,说明英国人越来越最求享受。也就是说,英国国民开始想“体验”一些他们原来所不曾体验的东西,他们想要进行“体验消费”。
      我们来看咖啡增值的全过程:当咖啡从原严地被当作货物贩卖时,他的价格是每磅15英镑左右;等到了工厂被包装成商品时,他的价格已经是一杯1英镑左右了;如果到咖啡店中贩卖,价格会翻2-3倍,变成每杯2-3英镑。
      咖啡从单纯的货物到达咖啡店,身价已翻了好几番,但是,如果咖啡能让客户体验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么它的价格可以达到每杯5英镑甚至几十英镑。
      当咖啡是货物时,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基础价值上,也就是货品价值。
      等咖啡被包装成商品,商品的包装和品牌都为咖啡增添了附加价值,它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货品价值,而是商品价值了。
      等咖啡到了咖啡馆里,服务为咖啡添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咖啡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服务上。
      等到咖啡可以让人体验到全新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前面所提到的所有附加价值都不再重要了,“体验”两个字就足以给咖啡全新的诠释,使它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
      品牌连锁咖啡店,正是发现了“体验”所蕴含的巨大附加价值,从而通过“体验”对咖啡进行增值,获取丰厚利润。“体验”现在已经取代了价格、质量、服务,成为了咖啡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种体验
      连锁咖啡店中的体验,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行动体验。
      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重在“感官享受”,我们不妨以尼路咖啡为例,以一个顾客的视角,从迸入的那一刻开始,分析这种感官体验的过程:
      尼路咖啡独具一格的店面装修风格,极具眼球效应,使路过的人产生一种想要驻足领略一下店内风情的冲动。而这些路人正是品牌连锁咖啡店潜在的消费者。尼路咖啡通过独特的外部装修,为潜在顾客提供了视觉体验,增强了自己的吸引力。
      当顾客进入尼路咖啡之后,典雅的装饰,舒适的环境,充满艺术感的海报,精心陈列的商品,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顾客驻足、流连。尼路咖啡通过黑、白、蓝三种主色调的装饰,传达出一种温暖、快乐、温馨、舒服的视觉体验。
      尼路咖啡从早到晚都在播放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并不时有歌手现场表演。当顾客在座位上等咖啡的时候,悠扬的音乐已让你心旷神怡,享受到听觉体验。
      等到咖啡送上,先是一阵醇香,令顾客痴迷,紧接着将守咖啡送入口中,细细品味,咖啡的醇香和醇美交织,给顾客带来嗅觉和味觉的双重体验。
      从顾客进入尼路咖啡,到也坐下品尝咖啡,整个过程可能不过短短几分钟,但尼路咖啡从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上,为顾客提供了全面的感官体验。
      英国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顾客认为一个好的咖啡店最应具有的条件,依次为:咖啡质量(32%)、服务态度(20%)和店内装璜(18%)。
      在这三个最主要的条件中,咖啡质量和嗅觉、味觉体验有关,店内装璜和视觉体验有关。所以我们发现,有50%应具有的条件和感官体验具有直接联系。由此可看到,顾客对于感官体验是多么敏感。
      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当然是和顾客的情感相关联的。在讨论“情感”之前,我们先看看品牌连锁咖啡店的顾客都是哪些人。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品牌连锁咖啡店的消费者中,近半数为学生,近四成为白领阶层,这两个主要的消费群体,已经涵盖了所有消费者的90%。
      这两种群体有没有共同点呢?
      学生和白领阶层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讲求生活品位,同时富有文化气息。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感性的成分往往大于理性成分,即是说,他们在消费时,往往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
      著名营销心理学家赫米特指出,发生在消费期间的情感,是最强烈的。
      著名消费符号学家星野克美在其著作中也提出:消费者已不仅限于“物的消费”这一经济的行为,更转化为有关产品的感性和意象的消费行为。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你坐在充满浪漫气氛的咖啡店中,端着一本自己心仪的书,听着美妙的音乐,品著醇香的咖啡,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你又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进行这一切的呢?
      毫无疑问,你的心情放松而惬意,你可以不用理会咖啡店以外的凡尘俗世,只要在咖啡店里放飞心情,静静享受。
      有调查显示,有37%的消费者表示,第一次迸入连锁咖啡店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心情。
      其实咖啡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感性享受的场所,欧洲许多知名的画家和文学家都喜欢在咖啡馆进行艺术创作。梵高有两幅名画与咖啡馆有关,狄更斯也在咖啡馆中,写下不少不朽的文学名著。
      为什么咖啡馆会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天堂呢?因为咖啡馆能提供一种别处提供不了的闲适的气氛和情调,能够让艺术家们在这种气氛中,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见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咖啡馆的情感体验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品牌连锁咖啡店继承了这种宝贵的体验,并且把它通过强化之后的感官体验表现出来。
      情感体验之所以能够产生,和连锁咖啡店全面的感官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咖啡的香气”,“轻松的气氛”,“文雅的装饰”,正是这些感官体验中所强调的元素交织,引发了消费者的感性思考,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情感体验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呢?一份消费者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品牌连锁咖啡店有如下体会:“觉得和门市外污染的空气不同,有一种与世隔绝的的感觉。”“有咖啡味会让我想坐久一点。”“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想去喝咖啡,当咖啡喝完时,烦恼也就忘光了。”“在这里我可以有自己思考的空间。”
      这些都是消费者自己的心声,看来消费者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连锁咖啡店提供的情感体验,并因此感觉非常享受。
      行动体验

      所谓“行动体验”,是指一种“生活形态”的体验,是一种互动的体验。
      品牌连锁咖啡店,要扮演的是“第三空间”。而“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指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第三空间,对顾客来说,是一个舒适的社交聚会场所,就像另一个“起居室”,既可以会客,也可以独自在这里放松身心。连锁咖啡啡店的主要顾客——学生和白领阶层,追求时尚和新潮,同时天天面对着强大的升学和工作压力,十分需要精神安慰,需要有一个能令自己放松和摆脱烦恼的场所,连锁咖啡店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所以有人称它是都会中的“疗伤绿洲”。
      根据英国当地的社会学研究,顾客最常在咖啡店从事的消费活动,排名前两位的竟然分别是,休息、放松心情(33.5%),打发时间(23.5%)。我们发现竟然有超过50%的人到咖啡店是漫无目的的,说明顾客对行动体验的需求有多么强烈。
      行动体验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根植于顾客对咖啡连锁店情感体验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体验的过程中,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行动体验其实是密不可分,环环相扣的,正是这三种体验交织配合,为顾客创造了一个最好的体验过程。
      那么体验到底有多神奇呢?有调查结果显示,连锁咖啡店中的消费者,有33.5%并没有喝咖啡的习惯!这说明消费者来到连锁咖啡店,是想获得某种他们所期待的体验,而不是咖啡本身口而连锁咖啡店仅仅靠“体验”,就拓展了近50%的客户群!
      消费者多是非理性的

      最后,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传统消费”和“体验消费”。
     “传统消费”中消费者是“理性的决策者”,在不同的市场,依据重要性考虑功能,评估产品性能,并且以最大的全面效益,对商品作出选择。
      与传统消费不同,“体验消费”的焦点是“消费者的体验”,用知觉的、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来取代功能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仅是“理性的决策者同时也受到感性的驱策消费者想要的是娱乐、刺激、情感冲击,以及有创意的挑战。
     值得重视的是,消费者往往是非理性的。有研究指出,人的大脑总是偏向于情感,而不是理智。哈佛商学院的杰拉德教授(GeraldZaltman)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有95%的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存在于潜意识里。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消费者在进行购买行为的时候,会潜意识地受到情感的影响。
      还有研究结果表明:70%以上的消费者行为是冲动性消费。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你去超市,结账时你所买的东西一般要比你预计想买的东西要多。而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对非理性的成分认识不深,以为自己是理性消费者。其实非理性消费现象,远比我们想象得严重,只是自身意识不到而已。正因为消费者是非理性的,品牌连锁咖啡店才可以不去理会价格、分量、质量这些在传统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而用“体验”直接俘虏消费者!
      忽视“感性消费”“罗多伦”的没落
      消费者到底是理性动物还是感性动物?商家经营的真谛究竟在于以质量价格为核心的理性模式,还是以体验感受为主体的感性模式?日本咖啡巨头罗多伦的沉浮,给这一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罗多伦公司由鸟羽博道于1962年创建,最初只是经营咖啡加工业务。1980年,在东京创立日本首家自助式连锁咖啡店。这之前,咖啡在日本仍属奢侈品,而光顾咖啡店,是一项显示身份及地位的高端消费。罗多伦打破了这一局面,推崇“为了人们的轻松与活力”之经营理念,在店内营造了一种轻松休闲的气氛。同时,罗多伦以诱人的低价策略,抢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在罗多伦喝一杯咖啡,只需要大约200日元,加上小食,人均消费额也不过300日元。而当时在其它咖啡馆中,一杯咖啡至少300到500日元,人均消费额也达1000至2000日元。这相差几倍的价差,成为了罗多伦最主要的竟争优势。罗多伦迅速成长为日本第一的品牌连锁咖啡店,至2005年,罗多伦在全国拥有店铺1424间,其中直营店268家,加盟店1156家,凡乎占据了每个城市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位置,在每一个大的地铁或车站都可以见到罗多伦那黑底黄条的醒目店标。由于采取低价策略,即使处于日本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中,罗多伦依然保持年均13%的销售增长,销售额由1999年的35000百万日元升至2003年的55000百万日元。然而,1996年开始,罗多伦在日本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这一挑战,正来自于席卷全球的星巴克热潮。日本星巴克由日本的Sazaby集团公司和美国星巴克各出资50%,于1996年组建。公司的运营由Sazaby公司的老板角田雄二主持。当星巴克刚开始在日本市场发展时,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罗多伦和被其低廉的价格宠坏的市常虽然如此,星巴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阵地,与罗多伦打价格战。星巴克的咖啡定价,与罗多伦为代表的自助连锁咖啡店相比,可算是高高在上。平均一杯咖啡定约300日元,比罗多伦高出50%,人均消费超过500日元,也比罗多伦高出60%。然而,这种相对的高价,并不能阻挡星巴克在日本的迅猛发展,销售收入以100%左右的比率增长,由1996年的4424百万日元,升至2000年的54599百万日元。星巴克的店铺数量也在飞速扩张,仅2003年一年就开了100家,到2005年总店数达551家。星巴克与罗多伦的策略,除了价格,在其它很多方面也呈现出明显不同。通过2006年日本一份针对全国咖啡馆的网上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品牌的策略有个大致认识。这份调查报告访间了日本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约7000个对象,对日本国内的所有的咖啡店进行了调查,其中集中针对最受欢迎的四家咖啡店(星巴克,罗多伦,旧式的咖啡馆和另一家日本本土自助式连锁咖啡店托利)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这份调查指出,在最喜欢罗多伦的人中,超过半数是因为它的价钱。罗多伦超过同业的方面,还有小食的口味。而最多人表示,喜欢星巴克是因为它的咖啡口味,满意度达到63%,星巴克店内气氛得分最高,满意度达到44%。而罗多伦这两项的得分,均为同业最低。
      由此可见,星巴克以气氛和咖啡取胜,而罗多伦则靠价钱和小食。为了更清楚了解两者的策略差别,我们比较一下星巴克和罗多伦的气氛及小食。
      首先是店内气氛。同样是自助式咖啡店,两间店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罗多伦和星巴克平均一间店面,占地都是30-50平方米,但罗多伦却通常设有40-60个座位,星巴克则通常只有20-30个座位,相差一倍。罗多伦的桌椅摆放拥挤,座位之间只有一些缝隙,这也间接导致了店内环境嘈杂。于是,顾客在星巴克宽敞安静的环境里,可以游哉游哉地享用咖啡打发闲暇时光,而在罗多伦只能受到快餐厅式的待遇。
      同时,每一家星巴克都很重视店内装潢,讲求风格和气氛。而罗多伦因为是加盟店,没有独特统一的风格,多数店面采用快餐店的简约装修,并不会对整体环境加以特别关注。
      除此之外,每一家星巴克店内都会设吸烟区和禁烟区,务求保证整体环境的清新整洁。而绝大多数罗多伦都没有这种设置,有时店内云烟缭绕,不免赶走一些女性顾客。
      环境之外,我们再来看看罗多伦的小食策略。罗多伦的小食以汉堡和热狗这些主食为主,分量足,口味也受到相当好评,而且价格相当之便宜。
      然而,如果将罗多伦与麦当劳及星巴克作比较。可以看到,在食品种类上,罗多伦与星巴克相去甚远,反而与麦当劳更为接近。至于价格,如果将分量也纳入考虑范畴,罗多伦比星巴克便宜不少,与麦当劳在同一价位。
      同时,作为咖啡店,罗多伦的菜单的最醒目、占据空间最大的部分却都是小食。由此,可推测出,罗多伦事实上并不以真正想喝咖啡的客人为目标,而是类似于麦当劳,更多地以需要食物填饱肚子的“饥饿型顾客”为主要市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多伦实质上是一间快餐式的咖啡店。
      综上所述,罗多伦一方面采取低价策略,另一方面提供物美价廉的快餐式小食,通过“理性方式”捍卫霸主地位。而星巴克则一方面保持着高端的姿态,另一方面则苦心营造店内环境气氛,贩卖着休闲和浪漫,用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来开拓市常
      那么,理性和感性,孰胜孰负?
      先来看消费者的反溃2006年的网上调查报告表示,受访者中曾经光顾过星巴克和罗多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2.8%和80.5%,相差无几。
      受访者中表示最喜欢的咖啡店是星巴克的人有38%,而罗多伦却只有21%,比星巴克少了17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罗多伦的低价并没能帮它争取到更多顾客,如果考虑到比星巴克多一倍的店铺数量,事实上罗多伦平均每家店铺的顾客数量是少于星巴克的;而在这些到访过的人中,真正喜欢罗多伦的人数又更加少于星巴克。可见,顾客对罗多伦的这一理性策略是缺乏认同的。
      再来比较一下两家公司的销售额。2005年全年,星巴克日本境内平均每家店铺的销售收入达11285万日元。而罗多伦仅为4656万日元,约为星巴克的l/3。罗多伦的低价策略不止没能帮助它实现薄利多销,反而缩小了它的盈利空间,导致整体收入远远落后于星巴克。
      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好转,罗多伦的理性消费模式受到更严峻的挑战。当人们收入增加后,会趋向于从理性走向感性,迫求更高的情感和精神享受。
      罗多伦的销售收入增长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伴随2002年开始的经济复苏,罗多伦的收入增长自2003年开始明显放缓,利润率也有所下滑。1998到2002年收入平均增幅13%,而2003到2006年这三年的增幅仅为3%。
      另一方面,罗多伦的股市表现也令人失望。2002年,罗多伦的股票价格暴跌。自2003年初开始,日经指数开始稳步上扬,但罗多伦依然停滞不前,股价并没有随大市的好转而上升。
      罗多伦的没落,证明了咖啡连锁业的本质——“体验至上”。顾客是非理性的,他们愿意花费高过咖啡本身价值的价钱,来购买咖啡之外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单纯的低价策略是行不通的。
      违背行业本质“体验增值”,联合咖啡失败
      那么违背行业本质“体验”,又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联合咖啡的例子。
      联合咖啡是英国三大本土连锁咖啡店之一,拥有辉煌的过去。在1999年占有英国市场8%的份额, 2005年竟然低于2%。
      什么使联合咖啡深陷危机呢?原因有二:第一,盲目扩张;第二,错误转型。
      先来看看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联合咖啡在2001年底,用860万英镑买下上好咖啡连锁店30家分店。然而,欲速则不达。联合咖啡创始人SaharHashemi表示,“大家对我们扩张速度的期待,远高于对利润的重视。而收购新公司的债务成本远高于管理层的想象。”联合咖啡的资产负债率2005年高达242%,遥遥领先于负债率不足100%的尼路咖啡、咖世家以及星巴克。
      再来看失败的原因之二,错误转型。联合咖啡成立的最初目的,是提供客户享受及体验。但是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强大,同时又急于解脱债务,于是便将转型的想法付诸行动。
      2003年,联合咖啡从体验型的咖啡店,变成了以卖快餐熟食为主的咖啡店。试想一下一边啃面包熟食一边喝咖啡的情景,目标客户群自然从“感受型客户”变成了“饥饿型客户”,咖啡店的氛围和体验型功能被完全改变了。
      这一转型违背了行业本质,导致亏损连连。2004年亏损约170万英镑,2005年亏损140万英镑,2006年亏损145万英镑。正因为它扩张过速,又违背了行业本质,才坠入年年亏损的深渊。不要忘记,联合咖啡当年也曾是英国本土咖啡连锁三强之一啊!
     联合咖啡的股价,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两大失。2002年至2003年股价一路下滑,从最高每股9英镑跌至不到2英镑。2003年至2006年,股价表现平平,尽管大幅出售资产,仍乃始终在每股1至2英镑之间徘徊,难复当年之勇,证明转型是违背行业本质的。总结这两大错误,联合咖啡败得有理。
      尼路咖啡,完美演绎行业本质
      凭借着巨人星巴克发掘出的行业本质,初出茅庐的尼路咖啡,能从大哥大手中抢走市场份额吗?
      答案是暂时不能,而且这也绝不应是尼路咖啡的短期目标,毕竟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秀与行业的缔造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巨大的。那么,站在巨人肩膀上是否意味着给巨人做小弟,亦步亦趋呢?尼路咖啡的眼光绝不仅限于此。
      英国著名咨询公司Allegra对英国连锁咖啡业作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揭示了它的野心和潜力(调查对象为尼路咖啡,星巴克和咖世家):在咖啡质素,坏境气氛,服务质素,食物质素,清洁整理和物价比等六项排名中,尼路咖啡均获第一名,力压行业巨头星巴克与本土老牌名店咖世家。
      在其它多项财务表现上,尼路咖啡也是十分抢眼。尼路咖啡2001年上市以来的股价升幅,远高于竞争对手星巴克,营业收益率也达到7.8%,超过星巴克,反映了尼路咖啡的盈利能力随着扩张形成的规模效应而不断提高。
      正是有这样优异的财务表现为基础,尼路咖啡创始人福特先生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尼路咖啡可以在三个月内使其任何新开的分店赢利。”
      体验差异化:独特的意式咖啡文化体验
      尼路咖啡在运用“体验消费”的行业本质之外,将体验差异化是其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体验经济理念”的原创者派恩和吉尔摩认为:“设定主题是创造体验的关键。体验如果没有主题,消费者就抓不到主轴,就很难整合体验感受,留下长久的记忆。”尼路咖啡以提供纯正的意大利咖啡文化为主题,为顾客提供了独有的体验,并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
      意大利咖啡是世界上最高品位的咖啡,咖啡文化在意大利是最浓厚而根深蒂固的。据说当年星巴克总裁舒尔茨创业之时,亦曾前往意大利取经,当时意大利咖啡文化意蕴之丰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星巴克的体验营销也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尼路咖啡( Caffe Nero)在意大利语中是“黑咖啡”的意思,而“黑咖啡”是最纯正,没有任何添加的咖啡,选搀这样的名称无疑是在显示自己的纯正和高贵!而商标设计也全部采用意大利文,其中的英文部分也是为表明自己的身份,强调“意大利咖啡文化”。这样的标志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同时也标榜与大行其道的美国消费文化不同,提供的是纯正的意大利咖啡,提供独特的体验。尼路咖啡的意式风格,是通过其高雅的店面设计以及精心提供的食品服务来实现的。尼路咖啡的店面风格多样化,没有任何两间的店面设计完全一样,每间店铺都有一种新鲜感。但整体上以欧式建筑为主,呈现地中海风情。相比之下,其竟争对手联合咖啡以及咖世家的店面设计缺乏匠心,均采取千篇一律的快餐式店面设计,显得比较僵化。行业巨人星巴克则是有着自己的全球统一风格,但是针对周围建筑物或环境的不同,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店内装修方面,重视体验的尼路咖啡,与以咖啡质量为先的咖世家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咖世家采取的是与麦当劳接近的快餐式风格,而尼路咖啡则大量采用拱顶雕花作为装潢元素,更为典雅。店面作为顾客最直观最优先的体验,无疑是连锁咖啡告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尼路咖啡高档的装修风格以及多元化的店面设计,凸现了自已的意式风格成功实现了差异化。
      丰富的意式食品体验
      食品服务,占尼路咖啡销售额的35%,这使尼路咖啡的人均消费额较高,店面营业额也高于星巴克、咖世家等。
      尼路咖啡提供70多种食品,包括三明治、餐汤、甜点、意大利面、蛋糕、色拉等,顾客可以一整天在尼路咖啡享受不重复的美食,其中很多是极具特色的意大利食品。
      为确保食品的高质量,尼路咖啡与英国项级食品供货商——DBC食品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负责食品的制作及运送;欧洲知名的塑料容器商RPC布莱克本,则为尼路咖啡量身定制容器,方便外带餐汤进行微波加热并保留原味。
      表面上看,食品只是咖啡连锁店提高店面营业额的辅助工具。尼路咖啡为何如此投入?
      原来食品在意大利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供人充饥,更多被认为是“精神食粮”。因此,尼路咖啡提供的小食,也绝不仅是为了供顾客充饥,而是提供“意大利文化的体验”,通过食品业务使自己差异化。
      这种体验得到了顾客叭认同,尼路咖啡获得年度咖啡店最佳三明治卖家奖项。
      尼路咖啡食品业务的优异表现,和对整体业务的推动,得到了同业重视,纷纷在食品业务方面大功夫。
      行业巨头星巴克,最初仅将小食作为廉价促销手段,花样品种上并无心思,而如今已将食品业务纳入全球战略的重点,食品项数高达40多项,销售拟到了整体业务的三成。但是,星巴克的食品业务缺乏相应的主题引导,为消费者提供体验的效果也不及尼路咖啡。
      前文也提到联合咖啡的业务比重,但将目标顾客由体验型转换为充饥型,与自身品牌连锁咖啡形象有冲突,前景却并不乐观。与尼路咖啡强调体验的食品服务相差很远。
      选址市中心,抓住感性顾客
      有了很好的主题及内容,让顾客方便而快捷地到达,则成为另一成功要素。对经营连锁店而言,选址策略可谓整个经营策略的重中之重。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顿曾对沃尔玛的成功作出总结:“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有三个,一是选址选址,二是选址,三还是选址。”一个高明的选址策略,带来的不只是客流量,更是建立品牌形象、实现体验的强大保证。尼路咖啡选址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以市中心为发展核心,抢占周边二三线城市。尼路咖啡的发展核心,在于抢占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尼路咖啡在伦敦市中心地区拥有超过30家店铺,占了它在英国总店数的约11%,伦敦总店数的约40%。然较咖世家年轻了26年,店面数量也只有咖世家一半多一点,尼路咖啡在伦敦市中心的分布数量及密,却比咖世家占有显著优势。
      由此可见,尼路咖啡对市中心地带的进攻,可谓有效并且迅速。面对高额地租不惜工本,利用收购兼并合作,在短短的10年间,在市中心奠定了基矗
      为什么尼路要这么执着坚定地以市中心作为自己的发展核心呢?
      原因之一,自然在于市中心的客流量,而更要的原因在于,要为行动体验营造恰如其分的环境。尼路希望力造一片“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让顾客于不经意间,投入到路所营造的文化、情感、感官的享受中去。这样做,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要素即为便利。所谓“第三空间”,就是人们在繁忙的空隙,打发闲暇鉴的去处,依赖于顾客无目的性行为模式。试想如果缺乏了便利性,那么顾客的这种行为模式也就没有了随意性,顾客从漫无目的的“感性消费者”转而变为了带有某种目的的“理性消费者”。然而,咖啡店的利润,实际上是在“感性消费模式”下实现的“体验增值”部分。那么,这种便利性是为谁服务的呢? 这取决于“第三空间”的服务对象——学生和白领。这两者中,由于学校都坐落在市区内不同角落,学生相对分散。尼路虽然在学校等学术机构附近设有网点,但毕竟分散广度太大,不具有有针对性。而市中心则不同,作为办公楼和商业中心的聚集地,这里也是追求体验、情感细腻,同时又对价格敏感度偏低的白领女性的集散地。这些白领,在工作繁忙的间隙,常常都需要一个“第三空间”带她们暂时走出工作压力,享受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悠闲时光,避开一切烦恼,与同事或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而等这一自我放松的时间结束后,她们又会重新投入到工作轨道中。她们一方面有极大的体验消费潜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也对便利性要求相当高。因此,为了能成功地接近这一群心理需求旺盛的白领,为了打造“第三空间”,在体验上实现飞跃式增值,尼路咖啡制定了这个简单明了的选址策略——“占领市中心”。但是,市中心作为实现体验的突破点,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行业巨头星巴克以雄厚的资本和国际知名的品牌影响力,一早就以地毯式攻势在伦敦市中心铺开了自己的连锁网,其网点数远远超过尼路咖啡。
      面对这一强劲的攻势,尼路咖啡是否甘居人后呢?
      抢先进入二三线城市
      答案当然是否。尼路咖啡选择以另一种姿态迎接挑战——由敌人的后方攻入。
      事实上,尼路咖啡除了在伦敦市中心极力扩张之外,另一项策略,就是比竞争对手更早地进入二三线城市,建立后防基地。
      据我们粗略统计,尼路咖啡已经登陆而星巴克还尚未进入的二三线城市约有20个左右。这些城市虽然人口和商业规模不及伦敦、伯明翰等大城市,但消费力仍然不可小觑。比如伦敦南部城市兰卡斯特,人均收入达21,427英镑,甚至高过老牌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在进驻这些城市的过程中,尼路咖啡依然坚守市中心原则,虽然由于资源限制,每个城市都只有一两家店铺,但都坐落在城市的心脏部位。
      尼路咖啡通过这些店铺,在这些尚未被“星巴克式”的咖啡文化渗透的地区,率先树立意式咖啡文化和影响,奠定体验基调,扩张自己的“第三空间”。
      对中国咖啡连锁业的启发
      尼路咖啡选址精准,围绕“第上空间”和“行动体验”这一核心价值,以较少的店铺取得出人意表的成效。资产回报率从2001年中期开始,就超越了行业巨头星巴克,
      2005年更是达到了2.21,在三家最主要的品牌咖啡店中遥遥领先。
      这完全归功于尼路咖啡更高效的投资策略和独到的市场眼光,以及更重要的指导理念——体验。
      中国咖啡连锁业存在巨大市场空间。1998年起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正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国际咖啡组织(ICO)运营部主管巴勃罗迪布瓦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常”
      同样是面对巨人星巴克,许多中国企业模仿它的品牌。如”青岛星巴克咖啡餐饮有限公司”想要直接借用巨人的影响力,堂而皇之地用星巴克的名字和色调极其相近的商标,结果被判停止对“星巴克”商标权的侵害,并赔偿50万元。
      其实,星巴克真正价值不在于品牌,而是对行业本质的把握以及成功的商业模式。同是“抄用”,尼路咖啡技高一筹,取用星巴克的成功模式,抓住行业本质,配合独有的经营策略,形成差异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巨大成功。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 电话直呼

    • 13484040243
    • 13588702584
    • 0571-86923891
    • 客服 :
    • 客服 :
  •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