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也有自己风格的咖啡红色天鹅绒沙发、南洋风格吊扇、卡布奇诺上面有心形奶泡、在客人开口前就知道是低卡还是双奶……汤国江认为, 太平洋咖啡 (Pacific Coffee,简称PCC) 要在中国大陆开创新局面,而非与星巴克打擂台。 2011年剩下不到3个月里,他们声称要开够50家店面。截至发稿,PCC在大陆已拥有13家店面,要完成目标,他们必须不到3天就得开一家新店。这样的高速还会一直保持下去——因为,3年内的开店目标是200家。 它的新东家——零售巨头华润集团则成为这一宏伟计划的后盾。 咖啡馆计划 在北京第6家连锁店开业之际,PCC首席执行官汤国江在众多媒体面前发布这一战略。这让人觉得颇有心机——这家店位于北京第一高楼国贸三期(中国大饭店)的地下一层。这与星巴克倒是品位相当——1999年,星巴克在旁边的国贸一期开了第一家店,22年后,在中国它几乎成为咖啡店的代名词,绿色人鱼头被当成是美式现代生活的标识之一。 相比之下,在大陆市场PCC却是个新人。 不过,有“香港人最喜爱的咖啡连锁”之称的PCC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这家由来自西雅图的美国夫妇1992年7月创办的咖啡连锁,首家分店设于香港中环,以商务人士为目标客群,目前在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拥有超过120家门店。 虽然发展到如此规模,但是一直遵循考究的设计风格,采购高海拔的咖啡豆,控制“从豆到杯”全部环节,坚持半人工化的冲泡技术(而非星巴克一键式的工业标准化)。这让PCC与星巴克一起,分享了香港超过50%的市场份额。星巴克在港有110家门店,PCC则以105家位居第二,其同店销售目前仍以两位数在增长。 “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对咖啡品质有要求、对邻桌的人群有要求、对消费的环境也有要求的专业人士。”汤国江认为,PCC的定位符合中国咖啡群体正在形成的细分市场。 前50家新门店的选址,也集中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高端商业区内。汤国江认为如此选址不仅靠近与PCC定位相符的顾客群,还可以最大程度网罗PCC的老顾客,快速将其“香港气氛”复制到大陆市场。这些来自香港、欧美的老主顾们,很容易成为活广告,为PCC知名度扩散提供帮助。 同时,直营依然是初期所要坚持的。目前,太平洋咖啡在香港与内地门店全部直营,只有在海外市场才招收少量加盟。“我们的咖啡要求很多环节由手工完成,这样直营比加盟要有保障。” 华润心思 国贸PCC新店的旁边,就是新开张的Olé超市。一位顾客在超市结完账后,来到这边的咖啡店里要了喝的,歇歇脚,享受一下午后时光。 这两家同属于华润万家旗下业务,能共享的不止人流这么简单。 一位接近华润的人士对本刊表示,拥有自己的咖啡,是华润早就有的想法。经过对咖啡市场几年的考察后,2010年7月,华润集团香港上市公司华润创业(00291.HK)以约3.27亿港元收购太平洋咖啡80%股份。 交易完成后,华润创业便将PCC交给旗下华润万家全权打理。其间华润万家的负责人曾表示,太平洋咖啡将共享华润万家的店铺、物流、客流等资源,以此来迅速提升其在内地的市场占有率。这意味着PCC瞬间拥有在内地3000余家优质的盟友店铺资源。 这一点,是星巴克羡慕不来的。 “这家店的面积、租金是跟Olé组合谈下来的,你说有没有优势?”汤国江微笑着问道。 一位投资人士也认为,华润经营PCC背后是集团发展的大战略——利用华润集团在商业地产、零售业态上的优势和知名度,培养可以复制的品牌产品,然后一方面完善产业链、加强集群效应,如有机会,这些品牌产品最终将自成一体,走向资本市场。 他认为,请回拥有PE从业经验的汤国江坐镇也证明了华润资本运作的长远打算。不过汤对此回应:“目前,太平洋咖啡并没有任何独立上市计划。” 融资、拆分、上市,都是后话,让人们来喝咖啡才是前提。这一点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毕竟,对手凶猛。 首先是市场份额第一的星巴克。它刚刚于今年7月宣布计划将中国大陆门店由原来的450家增加到1500家左右。比太平洋咖啡先发力大陆市场的Costa,目前全国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20家。 光是这两者之间的竞争就已经火花迸裂。今年年初星巴克因为租金暴涨,入不敷出而关掉北京T3航站楼的店面。而后来搬进去的正是costa。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感叹,如此高的租金,很难盈利,costa也不过挣个形象罢了。 只是,机会还是大有。“内地居民人均每年喝几杯咖啡?”汤国灿给在场各位出了这样一个难题。 “你们肯定想不到。”他举起食指,继续说道,“不是1,而是0.1。”同样的数字,在香港是4,日本是35。这成为整个咖啡馆业态的希望。 有“香港人最喜爱的咖啡连锁”之称的PCC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