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咖啡专栏 >>咖啡资迅 >> 重庆第一校园咖啡连锁:“豆芽”的选择
详细内容

重庆第一校园咖啡连锁:“豆芽”的选择


  此处省略一溜儿文艺清新的描述。走进豆芽咖啡馆,你看到的样子就是它最真实的范儿。

  三年前,徐涛和他的三位创业小伙伴还只是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大二的学生,四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培育出第一家豆芽咖啡馆。而让小伙伴们没想到的是,这个“柔弱”的校园咖啡馆竟能迅速茁壮成长,并以平均每年一家分店的速度,优雅占领重庆的高校咖啡市场。

  这四个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人如何能将一家独立咖啡馆打造成直营连锁?又是如何将连锁做成企业呢?答案就让“豆芽”来说吧。

  创始人:安静的“野马”

  重庆市渝北区果园新村社区,与西南政法大学仅一街之隔。除了居民,更多的是西政学生来往于此。社区比想象中疏朗,街道并不宽敞,餐饮店饮料店各种小商店沿街密集排开。走过的路都会被各种香味儿覆盖,店里因烹饪飘出来的烟雾融进重庆秋日午后的朗朗日光里。

  这里不乏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市井之气,但也不缺零星点缀其间的时尚之感。豆芽咖啡馆便隐匿于此。“豆芽”的存在,的确为这里带来一抹清新的感觉;而这里,也凸显了豆芽“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豆芽咖啡馆出现在这里,看似突兀,实则是完美契合。这种契合度来自豆芽精准的选择,而一次次的选择自然离不开四位年轻的合伙人。

  你印象中成功的创业者是什么样的?自傲张狂还是低调谦逊?这些标签用在豆芽咖啡馆四位创始者身上似乎都不合适。

  徐涛可以说是创办豆芽咖啡馆的发起人。他说话的声音一直维持在一个你刚好能听到的分贝,不快不慢,语气平和,即使情绪激动也未见音量提高,常常嘴角上扬面带微笑。温吞的样子让你觉得平静而非着急。而另一位创始人汪小康也亦如此。他们都不约而同用“平淡”一词来概括这一路风雨,且均享受期间的苦与乐。你会在和几位创始人的交流中轻易感受到他们性格中的几丝寡淡成分和一股温和的力量,而这些与豆芽咖啡馆呈现的感觉高度吻合。

  四年前,徐涛还是青涩的大一学生,初入校门的他就已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憧憬的大相径庭。为了独立生活,大一的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还干过卖电话卡、摆地摊等小生意,同时也做着一些属于青春的冒险和新鲜的梦,他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这三个志同道合、同校同级却不同班的朋友。他们既然走到一起,那就注定要做点“新鲜事儿”!

  徐涛最先有创业的想法,可是项目却不确定,但他很喜欢咖啡馆的感觉:舒适,安静,美好。他把这个想法和三位小伙伴说过之后,大家一拍即合,都觉得这就是他们要做的“新鲜事儿”。

  这四个年轻人说干就干,首先开始了市场调查和项目选址。

  咖啡是时下年轻人尤其是白领钟爱的休闲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学却完全是一块空白的市场:西政内外没有一家咖啡馆。既然有需求,那这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

  接着是选址,他们之所以把咖啡馆选到果园新村小区街道里,一则是因为此处离西政很近,又是学生们的美食天堂,学生的客流量极大;二则是因为这里租金便宜,对于几个在校学生来说,投入少,压力小。

  创业初期他们拼拼凑凑一共投入八万元,加上后期装修一共十万元,就这样把豆芽咖啡馆开起来了。

  谁也没想过豆芽咖啡馆会如此红火,随便一个西政人都能准确为你指出豆芽咖啡馆的位置。而这几位创始人当然不会止步于此,他们已经不满足豆芽只在西南政法大学亦或是渝北区,这种“局气”让他们不舒服。可是他们又从未乘热打铁,快速扩张,而是客观分析,合理选择,这种谨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别忘了,他们可都是年轻人!

  去年年底,豆芽咖啡馆进驻南方翻译学院,实现了跨校不跨区的“走出”目标;今年年底,豆芽咖啡馆会在南岸区重庆邮电大学开第四家分店,这是既跨区又跨校的一个尝试。而这四个人的梦想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实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你记忆中一定有一家和自己青春有关的校园咖啡馆。他们专属于一个学校,但却很少有能够做成校园连锁的,豆芽却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至少在重庆如此。

  豆芽咖啡馆最初并不叫“豆芽”,而是叫“café 1930”。之所以改名,是因为“豆芽”更适合校园学生的感觉:清新,柔弱,坚强且充满希望。而选择豆芽作为店名,也是为校园连锁做准备。

  开店之初的豆芽处于一种“自嗨”状态,沉浸在一片赞扬的喜悦里。

  徐涛和其他三位合伙者都人脉广,朋友多,他们想通过朋友的光临带来更多的顾客。开业之初每天都有许多朋友过来,但是真正来消费的却很少,朋友之外的顾客就更少了。徐涛回忆,第一个月很热闹,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几十块,或者一百多块。三个月下来,平均每月亏损6000元。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否定了通过朋友带朋友增加顾客的被动方式,而是主动出击。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当咖啡馆的整体模式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时,才会吸引顾客,留住顾客。整体模式是强调咖啡馆的产品、环境以及服务,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则要注重体验。于是,豆芽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在筹备开店之前,徐涛就找到商贸咖啡进行了简单的咖啡制作学习,但只是一些皮毛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加强技术的目的,徐涛继续去商贸咖啡学习。即使在豆芽顺风顺水的今天,徐涛也依旧坚持在Mola咖啡上班学习。

  对于产品,他们一开始有太多想做的东西,以至于菜单都变得天花乱坠。但他们后来发现产品不应“多而杂”,而应“少而精”,于是他们根据产品的销量进行调整,将销量不高的产品果断淘汰,专注做精品。

  环境当然也需改变。来咖啡馆的顾客都想要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怎样才能让顾客感到舒适呢?他们从二手市场淘木质桌椅、饰品,然后回来自己上漆改造,自己粉刷墙面,简约和温馨相交融,色彩分明让人心情愉悦。同时,他们还把一壁墙做成一个木质大书架,开始把自己平常收藏的图书搬到店里,后期又与青番茄合作共建咖啡图书馆,向同学们提供免费借阅图书服务。现在,各种类型的图书整整齐齐塞满书架的每个空隙。

  同时,他们舍弃了最初那套大多只在豆瓣上营销的“理想主义”模式,落地现实,结合咖啡馆的特性,除了进行常规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营销外,这里还会固定举行电影欣赏活动,放映人文电影,不定期举办手工课、摄影展、民谣音乐会、咖啡沙龙等活动。他们会像一般的学校社团活动一样在校内张贴海报,每次活动几乎都有一百多人,这也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通过一系列由内而外、线上线下的改变,豆芽起死回生了。从2011年开始,豆芽一扫阴霾,每天人流络绎不绝。徐涛把那个时候称之为最值得怀念的日子:连一杯单价5元的茶每天也要卖1000多元,每天平均的人流量达到200人次,在没座位的情况下,大家还愿意陌生人拼桌。

  但在这种热闹的表象中,徐涛和他的合作伙伴们意识到这与咖啡馆安静闲适的氛围不符。为了分散客流,也为了打造校园品牌,他们决定开分店。2011年6月6日,在第一家豆芽书岛咖啡馆的不远处,豆芽六月六号咖啡馆诞生了。

  专注:只以学校为基点

  三年前,果园新村只有豆芽一家咖啡馆。而现在,模仿豆芽的咖啡馆林林总总有十几家,不过却都不如豆芽活得朝气蓬勃。豆芽的成功让人眼红羡慕,很多人试图复制。殊不知对于豆芽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取舍的过程,纠结和艰难从创业之初伴随至今。

  徐涛说,赚钱并不是专注“钱”,而是要专注“事”。事情做好了,钱财自然来。

  豆芽传承了老板们的认知和信仰,将打造校园品牌咖啡馆作为理念,不偏不倚,一做到底。

  豆芽做得风生水起,知名度渐渐提高。平时总有朋友提醒他们哪哪儿又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开分店,但是涉及到商务区或公务区的,豆芽一律不考虑。比如有一个老板,试图说服他们和他一起去观音桥商圈的商场开店,遭到拒绝。徐涛解释,豆芽主打“人文校园风”,以学校为基点。他们力求把豆芽做成一个品牌企业,而非散落的个体。而如果豆芽试水商务区或者公务区,那么它的定位就不明确不单纯了,豆芽终究会面临从企业变成个体的结局。

  “怎么可能同时做好很多事呢?专注一个方向就好了”。所以豆芽一直没有进行快速扩张,而是谨慎观望调查。豆芽讲究的生存土壤,不断在各个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机会。重庆邮电大学即是下一个扩张目标。

  豆芽的目标是,以学校为基点,辐射整个重庆,再冲向全国。

  如今,豆芽还创办了属于自己品牌的“豆芽咖啡学院”。徐涛和小伙伴们把它定义为学校选修课,为有意开咖啡馆的学生进行培训。他们果然如同一颗小小豆芽,曾经柔弱,但因为坚强,努力向上,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 电话直呼

    • 13484040243
    • 13588702584
    • 0571-86923891
    • 客服 :
    • 客服 :
  •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