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与茶的战争:咖啡这个“狐媚子”,终将输给中国茶?咖sir听不少茶界人士说,年轻人成熟多金后,必将抛弃咖啡这个外来的“狐媚子”,投向传统中国茶的怀抱。 还好,有些背景强势的茶品牌,已经等不及消费者变老了。 它们像那些“狐媚子”咖啡馆一样,用时尚化、标准化来做茶饮,并以“东方星巴克”的标准姿势,站在了咖啡的对立面。 茶馆会回到古时“处处有茶坊”的盛况吗? 作者 | 咖sir,发于上海 来源 | 咖门 (KamenClub) 一、咖啡这个“狐媚子”终将被抛弃? 咖sir上一次去茶馆喝茶,是陪一个相熟的老板谈生意。 私密的空间里,茶香氤氲。茶艺师面容姣好,手法臻熟。两位老板一边赏茶艺,一边抽烟聊天,相谈甚欢。 喝完结账400多。 嘿嘿嘿。 中国的茶馆,要么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昂贵,要么沦为喧闹呛人的牌局会所——它们无一例外的远离了年轻人。 而不少茶界人士,并不觉得存在“消费者迭代”这回事。 他们认为,年轻人上了年纪有钱后,必然会离开咖啡那个外来的“狐媚子”,回到茶这位“正室”的怀抱。 “茶文化有根嘛!”他们说。 但市面上,茶馆被咖啡馆替代已是现实。几乎每个街角,都能看到咖啡馆的身影。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茶馆兴盛的时候,随处都是,数量不比今天的咖啡馆少。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即使后来朝廷南下避难,也是临安“处处有茶坊”。 竞争激烈,名字也起的很酷:朱骷髅茶坊、一窟鬼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 最后那个,看上去还是足球主题茶馆。 ——看,那时候的茶馆,已经知道怎么抓眼球营销。 然而时移世易,咖啡馆来了,茶馆落寞的没落了。 “咖啡侵占饮品市场,其背后是文化的迁徙。文化一般由先进生产力地区向落后生产力地区迁徙,咖啡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地区的文化,随着茶馆逐渐没落,人们喝茶聊天的地方转向‘高端’的咖啡馆是大势所趋。” 荼啡茶创始人郑会轩告诉咖Sir,如今茶馆的没落,也并非茶这个产品的没落,而是茶馆这一商业模式的没落。 “目前很多茶馆在做茶道表演、茶文化表演等,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爱喝茶,但是并不需要一道茶泡三遍才喝到嘴里。” 二、在卖茶的“咖啡馆”,喝一杯像咖啡的茶 有些茶馆正在改变。 前几天,咖sir在上海走进一家叫做“因味茶”的饮品店。明亮的灯光,落地的窗户,俏皮的爵士,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吧台的机器嗡嗡作响,虹吸壶里液体翻滚。 未几,一杯拉花精巧的咖啡端上来。喝下一口才惊觉:这不是茶吗? 店员不失时机的介绍,这款像极了咖啡的饮品,叫做“十万伏特”,正宗茶饮料。说完,露出一个服务守则上的标准微笑。 用“咖啡馆”卖茶,在饮品界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 郑州的荼啡茶,重庆的嫩绿茶,上海的茶香书香……时尚茶饮市场,近年来已经星星点点出现了不少品牌。 他们大都有着咖啡馆的形态,茶饮的产品线。 除了传统的茶饮,他们还在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研发出传统茶与咖啡之间的过渡产品。 比如荼啡茶的“红茶卡布”。 郑会轩介绍,这款占20%营业额的爆款单品,用咖啡杯盛装,在传统茶汁的基础上加入奶泡,表面拉花。如果不喝下去,你永远不知道你喝的是一杯茶。 “像这样一杯简单的饮品,从选茶、研磨成粉、萃取浓缩汁,再到打出细滑的奶泡和拉花,每一道工序都有标准,是经过严格把关的。” 还有一些激进者。 他们干脆用茶和咖啡“混配”出一些口感还不错的饮品,以此告诉年轻人:来我这里,更多选择哦。 三、茶的对手是咖啡,还是它自己? 咖啡与茶之间的“战争”,有东西方文化的较量,更是传统与标准化之争。 中国的茶文化实在太厚重了。这种“厚重”,有时候在商业上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业内人士告诉咖sir,由于缺乏大品牌,茶叶往往通过各种茶文化来“花式抬价”。 “10倍加价,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现象,行业里屡见不鲜。 追求快时尚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走进咖啡馆呢?——至少咖啡简单、直接、便捷、开放,没那么多繁琐的茶仪和令人狐疑的价格。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茶的对手不是咖啡,而是它自己。 消费者在迭代,那些产品标准化、价格透明的品牌,已经获得了他们深度的消费信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